重要通知:

当前位置:首页
> 应急管理动态

微山县:创新“四变”探索应急演练新模式

发布时间:2023-12-04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微山县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,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,其中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,南北跨度120余公里,数万渔湖民分散居住在南四湖内100多个岛屿、庄台,地形复杂,交通不便,且自然灾害多发,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任务复杂而艰巨。针对南北狭长、水域辽阔的地域特点,特别是工矿商贸企业和村居(社区)分布极为分散的客观实际,微山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急演练工作的新路子,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科技手段,实行一个主场指挥观摩、多风险区域同步举行、所有应急力量全部参与的应急演练方式,创新“四变”优化应急演练,打造“1+N+A”应急演练新模式(即1个指挥机构、N个实战演练现场、全部(ALL)应急力量参与),逐步形成组织有力、响应快速、决策科学、处置高效的应急机制,不断提高指挥机构决策效率,有效推动应急处置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
一是变现场指挥为远程指挥,助力应急处置更高效。应急装备更完善。针对我县交通水陆交错,遇偏远地区发生突发事件或极端恶劣天气,无法及时赶赴现场处置的实际情况,县应急指挥平台建成35路应急专用视频系统,配备单兵小站、无人机、布控球、水上智能机器人、冲锋舟、卫星电话、可视对讲机等应急监测、搜救、通信、传输装备480余台(套),可基本满足通过视频系统实时指挥处置,极大提高应急处置效率。指挥决策更迅速。“以演促训,以训备战”,遇突发事件后,按照预案启动响应,总指挥通过视频系统直通事发现场,可以直观掌握事态实况,随时获取全方位信息,预测研判发展趋势,快速拟定处置方案,就近调动应急资源,指令现场指挥员付诸实施。远程调度既节省了奔赴事发现场的时间,又解决了事发区域电力、通讯、交通等因素制约,真正提高快速反应、统一调度、协同指挥能力。应急处置更高效。通过现场监测、监控和视频传输,突破了传统指挥模式中指挥员与事发现场的时空间隔。实行点对点、一点对多点、多点对多点的视频融合、信息交换,现场回传实时画面,实时可视化调度指挥,做到调度、指挥“看得见、听得清、定位准、决策快、指挥强、战则胜”,真正实现现场监控、远程调度、指令畅通、指挥靠前、处置高效的信息化应急处置流程。

二是变集中演练为多点实战,实现风险应对全覆盖。分类防范更精准。微山县是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区,工商贸企业门类齐全,风险因素点多面广。通过自然灾害普查和定期风险趋势预测研判分析,摸清各类公共突发事件风险底数,研判评估本地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风险类别等级,做到风险在册,分类管理。风险应对更全面。传统演练模式均为固定一处演练场所,通过人工搭建工程设施,模拟可能发生的险情,制定处置方案进行演练。在现实生活中,各类风险设施周边自然条件、环境因素千差万别,应对措施应该各有遵循。临时搭建的工程设施脱离风险设施的客观实际,险情处置也是在各项保障条件充分的理想状态下进行,实用性、科学性不强。新的演练方式是通过在各类风险点设置现场,模拟可能发生的险情,量身定制有针对性工作方案,实施演练,实现了各类风险点应急演练全覆盖。科目设置更合理。固定演练场所模拟情景不能真实反映各类抢险救援的实际需求,通过在风险点现场设置演练科目,可以充分考虑实际的供电、通讯、交通等各类影响因素,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方案,准备实际需求的运输工具、救援装备、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,实行抢险救援、电力保障、通讯保障、物资保障等全方位联动演练,达到实训、实战、使用的目的。2023年,微山县采用“1+N+A”演练模式,成功举办了防汛抢险、森林防灭火、大面积通讯故障等应急演练。7月17日举办的全县防汛抢险应急演练,调动各乡镇(街道)、县直部门1000余名应急队员,在全县范围设置21处演练现场,实施了湖内群众转移、高危行业停产撤人、地下商超转移避险、城区积水强排等21个演练科目。此次实战演练囊括了我县防汛抢险的各类风险特点,各专业抢险力量全部参与,各演练场景实时传输到应急指挥中心,县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、应急专家通过电子大屏观摩点评,给予高度评价。

三是变队伍集结为分区展示,推动应急队伍专业化。就近参演更便捷。微山县地形南北狭长,全县共17支、545人专业抢险救援队伍,41支、318名微型应急救援站兼职应急站员,队伍布局分散,难以在一次演练中全部集结各方救援力量。结合区域风险特点,有针对性就近设置演练现场,可为各参演力量有针对性提供实战训练机会,便于基层救援队伍快速投入演练活动,提高队伍实战参与率。有的放矢更高效。模拟现场物资准备、救援处置都处于最理想状态下,易导致抢险人员缺乏亲临环境的风险意识和紧迫感。组织救援队伍在自家门口开展真演实练,更能强化队伍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、突发外来干扰的研判和应对准备,夯实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基础。协调配合更默契。通过设置N个演练现场,加强多部门、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协调配合,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反应迅速、配合默契、处置高效,使基层应急队伍逐步走向正规化、专业化,随时处于“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”的良好备战状态,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“应急墙”。

四是变搭建现场为实景现场,提升演练观摩性价比。行政成本更精简。利用信息化技术,优化组织机构、精简指挥流程,使组织和指挥演练活动工作更加高效,降低会议、场地的消耗,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调动,大大降低演练活动成本,从而达到在提高应急演练成效的基础上,以更低成本进行演练的目的。据初步统计,2023年防汛演练费用同比降低60%以上。统筹管理更高效。传统应急演练筹备工作时间长,耗时费力。新模式下,各演练单位可依据地域风险特点、专业技能特长分批次进行针对性科目演练,降低人员、装备、物资集中调动的管理成本;直接选择风险点作为实战演练科目现场,解决了传统演练场地生搬硬套、演练科目脱离实际的不足,更加贴近真实的抢险救援场景。观摩效果更优质。实景直播将应急演练转为线上平台展示,不仅扩大了应急演练观摩覆盖面,还解决了传统演练模式中,观摩台观摩人员视野不开阔、演练实景展现不全面等缺陷,便捷观摩人员观看远距离演练场景,放大演练重点环节画面,让观摩人员看的更清晰、更全面,查找演练缺陷更真实、更深刻,充分从应急演练活动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与不足之处,推动应急演练工作走深走实。